进入菜单 进入原文
Go Top

历史

流浪的文人 金时习

2012-01-19

流浪的文人 <b>金时习</b>
他是一个五岁便学习儒学典籍《大学》与《中庸》、又能诗能文的神童,他是反对世祖篡位的“生六臣”之一;他是一位剃发流浪、埋头于佛经的僧侣,他又是一个天才诗人,还是一位小说家。这个将这些荣誉集于一身的人,正是朝鲜王朝的天才文人-梅月堂金时习。然而,这些描述依然无法确切的形容他,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超乎寻常的人。
公元1435年,金时习出生在首尔成均馆附近,其父为金日省。金时习刚出生8个月时就会说文写字。在他三岁的时候,见到人家磨大麦的情景,便脱口说道:“无雨雷声何处动,黄云片片四方分。”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世宗得知此事后,便令五岁的金时习进宫。为了确认传闻是否属实,世宗令人出题试探,说:“童子之学,白鹤舞青空之末”,金时习立刻回道:“圣主之德,黄龙翻碧海之中”。世宗听到后,十分高兴,便称金时习为“五岁神童”,并承诺日后将重用他。然而,这个承诺并没有能兑现。
金时习十五岁时失去了母亲,便寄身于外婆家。不料三年后,他的舅母也离他而去。当他再次回到京城时,他的父亲又染上了重病。连续遭遇不幸的他,在19岁时的科举考试中也名落孙山。为了重新参加科举考试,金时习来到太祖王建所建的重兴寺,专心苦读。公元1455年,首阳大君将侄子端宗赶下王位,独自称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金时习十分愤慨,就烧掉了所有的书,从此削发为僧。
面对首阳大君篡位,金时习一生没有从官,坚守了为端宗尽忠的气节。因此,他与元昊、李孟专、赵旅、成聃寿、南孝温并称为“生六臣”,其含义与为恢复端宗王位而被处死的“死六臣”相对。金时习将死六臣(成三问、朴彭年、河纬地、李垲、柳诚源、俞应孚)们的尸体葬在鹭梁院(鹭梁津)后,就开始了他流浪的生涯。他经历九年,走遍了全国各地:北到安市香岭,东到金刚山和五台山,南至多岛海。他每天呈清水献佛,然后颂唱,最后将其感悟写为诗。这期间,他共写了2200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痛苦与对世间扭曲的愤恨。公元1465年,他隐居于庆州南山,并在山里建造了“金鰲山室”。他在里面足足待了七年,而在这七年里,他为韩国的文学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因为,他撰写了韩国最早的汉文小说《金鰲新话》。这部作品留传到现在的有《尤福寺樗蒲记》、《李生窥墙传》、《醉游浮碧亭记》、《龙宫赴宴录》和《南炎浮洲志》等五本。但从书的组成来看,《金鰲新话》原来应该比留传至今的作品还要多。在这部小说里,金时习通过才貎出众的人们在梦游世界中的奇遇,来反证人情与真实无论在何种情况都不会消失。他用《金鰲新话》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反映出来以后,就离开庆州,回到了首尔。此后,他又做了十多年的僧人。后来还俗后,他开始边种地边写文章。然而,成宗时的“废妃尹氏事件”又令政局大乱,金时习便又开始云游四方。
公元1493年,金时习在忠清道的鸿山无量寺离世,享年58岁。就像他的遗言要求自己的墓碑上刻上“梦死”二字一样,他的一生无法用平常的思维去限定。金时习一生游刃于儒学和佛学,而他所作出的文章也反映了他的博学与开明的思想。他的文章既生动又富含哲理,因此被朝鲜王朝很多学者和贵族推崇。自号为“梅月堂”的金时习,就像情操高尚的梅花一样,在冷酷的环境中绽放,为人们带来希望。

推荐内容

Close

为了向听友提供更好的服务,KBS WORLD Radio网页正在应用Cookie和其它相关技术。您持续浏览本台网页,将被视为您已同意利用上述技术和本台的《个人信息处理方针》政策。 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