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丧葬习俗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分为收尸、袭殓、入棺、摆设灵堂、成服、治葬等各种祭祀程序。韩国自古以来,对遗体习惯上以土葬为主,特殊情况下,或者特殊人群也会选择火葬。到了现代,随着墓地面积的短缺,据统计,目前韩国6成以上的死者是被火葬的。守灵期为三、五、七或九天,古代的话,贵族的守灵期比平民要长,守灵的同时还要诵经、上香。到了现代,人们通常是要守灵三天,第三天出殡时会举行葬礼,土葬时,亲友们还要在坟前安放墓碑。
在古代的话,从举行葬礼到把死者埋葬的那一天,要经历一系列的祭奠程序,比如,祭祀最先举行的仪式叫初虞祭。按照顺序,葬礼依次是初虞祭、三虞祭、卒哭、小祥、大祥、禫祭、忌祭、时祭、节祭等。今天,像大祥、禫祭等习俗已被修改、简化,甚至废除了。如今,人们通常保留着四十九祭、忌祭、节祭等比较重要的仪式,四十九祭是死者去世后过了七周后举行的,忌祭是死者去世一周年的日子举行的。然后每逢寒食、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家人亲友也都回到坟墓扫墓和祭祖。
现在在韩国,只有少数人在家里守灵,其他大多数都是在医院附属的殡仪馆办葬礼,守孝的人要穿白色或黑色素衣守灵,迎接前来吊唁的人。殡仪馆的灵堂设在一间房内,格局和普通房子差不多,韩国房子的结构几乎都是在进屋前要脱鞋的,因此灵堂的环境也是一样,吊唁的人必须先脱鞋,再进入灵堂上香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