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9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节”。相传,这一天是牛郎与织女一年中唯一能够见面的日子。当天,好心的喜鹊和乌鸦会飞上天空,横跨银河,用身躯搭成一座桥,让深深相爱的牛郎织女得以相会。因此,古人将这座桥命名为“乌鹊桥”。
盘索里《春香歌》中也出现了乌鹊桥。李梦龙和春香初次相遇的那天,李梦龙在广寒楼附近看见乌鹊桥,便唱道,但愿自己也能在这里遇见长相厮守的终身伴侣。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在亚洲地区广为流传,并衍生出一些相关习俗。如日本人相信到了七夕,祖先在天之灵会回家,所以把写上心愿的纸条挂在竹子上,祈求祖先帮助子孙实现愿望。在中国,作为传统情人节,不少年轻男女选择在七夕这天举办婚礼,寓意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相反,越南人却忌讳在七夕结婚,因为这一天虽说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但同时也是他们离别的日子。
韩国古代也有“穿针乞巧”的习俗。每逢七夕,女人们天刚亮便起身,祈求织女赋予她们灵巧的双手,使她们的针织手艺更加娴熟。另外,七夕还有食用“双糕”的习俗。新婚夫妇会共享半月形状的糕点,祈求两人白头偕老,长相厮守。
《情歌》 / 演唱-Gnarly Good
韩国国乐几乎很少明确标注作曲者的名字,这是因为国乐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国乐与西方音乐不同,没有乐谱,而是师徒对坐,师父口述传授,亲自演唱或演奏乐器,弟子通过观察和聆听师父的示范,用心去学习和领会。随后,弟子还需独自刻苦磨练,才能发展成属于自己的音乐。这样练成的音乐和当初师父传授的不尽相同。因此,即使是同样的乐曲,不同的艺人演奏也会略有差异。再加上根据情况的不同,奏法和曲调也有所不同,由此产生了许多相似的、衍生的曲目。
到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随着西方文物的涌入,国乐也开始出现以西式乐理创作的作品。上世纪60年代初,国立国乐院公开征集现代国乐作品,这成为西式作曲迅速在传统乐坛扩散的契机。当时,李康德凭借自己作曲的乐曲《新天》在活动中获奖,一举成名。
李康德于1928年出生在首尔,从小便对音乐充满兴趣。但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学音乐的门槛仍然相当高。幸运的是,当时有国立教育机构——李王职雅乐部员养成所,免费向有音乐才华的学子传授宫廷音乐,李康德便在这里学习了笛子和玄琴。不过,李康德不满足于此,每周一两次,他还向前来养成所授课的京城师范学校日本教师学习西方乐理;闲暇时,他则向国乐名家学习民俗音乐。这些努力为他后来作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李康德加盟韩国首家国乐管弦乐团——首尔市立国乐管弦乐团,在这里创作了许多国乐管弦乐曲。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李康德先生于1970年作曲的《第一伽倻琴协奏曲》,该曲融合了古格里、中莫里等民俗音乐的长短节奏创作,并首次在国乐协奏曲中引入突显独奏者演奏技巧的华彩乐段,因此备受瞩目。
《第一伽倻琴协奏曲》 / 作曲-李康德,伽倻琴-闵义植(音),演奏-KBS国乐管弦乐团
假如阿拉伯的著名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神灯精灵出现在您的眼前,且告诉您,他会让您实现三个愿望,您会许什么愿呢?国乐中,有一首男声演唱的歌曲,所许的愿望不是三样,而是五样 :
“不用生火也能煮熟食物的锅,
不需喂饲料也能长得结实的马,
擅长针线活和织布的女子,
酒会自动涌出的酒壶,
常年产崽的母牛,
若今生拥有此五件,便足矣。”
传统歌曲的表演方式有一个特点,即一次会连续唱好几首。刚才吟诵的歌词,就是祈求五个愿望的内容,对应的乐曲谱名为“骚耸”。骚耸的意思是喧闹地喷涌而出——反正歌词中说的都是难以实现的愿望,于是就高歌一曲,尽情抒发心愿罢了。
男唱歌曲骚耸《不烧火》/ 演唱-李东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