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百济历史遗迹区

2015年,韩国百济历史遗迹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韩国第12个世界遗产。百济是起始于公元前18年、灭亡于公元660年的古代王国。
这个曾在韩半岛三国时期与高句丽、新罗争夺霸权的王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古国。它吸收了先进的文化并富有创造性地将它们发扬光大,而后又将这些文化传播到周边的国家,为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一点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将文化发达的公州、扶馀、益山等城市统一为百济历史遗迹区,并列入世界遗产。

百济历史遗迹区的第一处遗迹便是熊津时代的首都——忠清南道公州。百济是与韩半岛南部的众多小国一同发展为古代王国的,在汉江流域被高句丽占领以后,公元475年,百济迁都熊津,也就是现在的公州,开始了新的发展。
直到迁都扶馀的538年以前,公州在63年里一直是百济的首都,内部修有守卫首都的公山城。
公山城是一座规模达37万平方米的巨大山城,山城临锦江而建,亦是沿山脊和溪谷而建成的天然要塞。
以公州为根据地和东亚地区进行交流,从而发展壮大的百济在宋山里地区留下了王宫文化的重要遗产——王陵。在有7个陵墓被复原的宋山里古坟群中,武宁王陵是1971年被发现的。

"勘探队的队员们,宋山里6号陵墓排水渠工程的土砖被发现一定不是偶然。这里一定有着等待唤醒的王陵。"
"队长,那么我们要进入到上午发现的土砖拱里面吗?"
"是的。我会把最上方的两块土砖拿出,你们把下面的砖一个个拆下来吧。"
"队长,在入口里面能看到守护陵墓的石雕,而且那边还有看起来像墓碑的石头。"

武宁王是百济第25代君王,他于501年即位,在位共22年。
在刻有他的王号和去世年份的墓碑出土以后,武宁王陵也成为了三国时代的王陵中唯一一个确定了墓主名字的陵墓。
此外,这些陵墓采用了受中国影响的砖结构,木棺的材料使用了日本产金松,是体现百济国际化交流的重要遗址。

百济历史遗迹区的第二处遗迹是泗比时代的首都——忠清南道扶馀。
538年,百济第26代君王圣王迁都泗比,即现在的扶馀。
为了加强国力,百济把首都转移到土地平坦、肥沃的泗比,并建立了王城。
官北里遗址发现了规模达63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遗址、上水道、贮存设施和池塘,据推测为王城旧址。
环绕扶苏山而建的扶苏山城是王宫的背后支撑地,平常作为王宫的后院,在非常时期则作为王宫的防御设施。

"百济文化俭而不陋,华而不侈。"
《三国史记》中记载的百济美学在定林寺址中得以体现。塔和主殿处于一条直线的百济寺庙特有布局和高8.3米的五层石塔作为定林寺址的主要景观,体现了1400余年前的百济之魂。
韩半岛首个防御性外城墙——罗城,出土了百济王室之宝——百济金铜大香炉的陵山里石坟群等遗址也都是熊津时代的百济所留下的重要文化遗迹。

百济历史遗迹区的第三处遗迹是泗比时代起到类似首都功能的城市——益山。益山与首都泗比形成功能上的互补,建有21万平方米的巨大别宫,在现今的王宫里仍留有遗址。
"《三国遗事》记载,百济武王与王后经过龙华山下一个大湖时,看到弥勒三尊出现在湖中间,便虔诚地向其行礼。王后向武王请求道:“请夫君在这里建一座大寺庙”,武王便在此修建了‘弥勒寺’。"

正如创建传说中还出现了未来佛弥勒一样,百济第三十代君王武王倾其国力而建立的弥勒寺是公元七世纪时东亚最大的寺庙之一。
现在仍留有的宽172米的大寺院和高达14米的韩国最高、最古老的石塔——弥勒寺址石塔都在说明定林寺址是百济佛教文化的根据地。
曾拥有灿烂文化的百济王国于660年灭亡于新罗和唐朝联合军的攻击。然而,百济历史遗迹区为后世证明了曾经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散发出光芒。

Close